时间: 2024-07-19 06:17:52 | 作者: 画册
自1815年初试啼声至今,中文期刊已走过两百多年的历程。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中,中国期刊与中国命运紧紧相连,历史每迈出一步,总会有相应的一批优秀的期刊人为之摇旗呐喊甚至流血牺牲。在中文期刊诞生两百周年之际,《出版人》杂志邀请《中国期刊年鉴》杂志社常务副社长、主编段艳文撰写 “中国期刊记忆”专栏,基本勾勒出1815—2015年我国期刊二百年来的发展脉络。
1815年8月5日,一份由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编辑,中国刻工梁发刻印出版的名为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》的中文刊物从马六甲古城带着浓浓墨香漂洋过海,来到沉睡的大清帝国。正是这份带有一定宗教色彩的出版物拉开了中国期刊史的序幕。
自此,中文期刊在国门内外大量涌现,外国传教士与商人成为这一时期办刊的主体。
截至1867年,已有490种中文报刊相继出版。也正是这一时期,许多中国知识分子通过参与期刊的编辑经营,逐步认识到期刊作为近代文明的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,纷纷开始了独立创办期刊的探索和尝试,并最终成为中国近代期刊业的主导力量。
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侵略之下,大清帝国支离破碎、风雨飘摇。一些仁人志士们开始思考关于民族、民主、社会进步的问题。他们或著书立说,或政治实践,或借助报刊以启迪民智,以期达到他们改造旧中国的理想。近代政论类报刊成了向痼疾和腐朽开战的利器。1895 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的《万国公报》,1896 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的《时务报》既是其中代表。
当帝制腐朽,民族衰微之时。1905年,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党人在日本东京创办了《民报》。
该刊宣传同盟会的革命纲领,同改良派刊物《新民丛报》等进行论战,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普遍传播,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、舆论上的准备。
另外,此时我国也出现了一股学习、介绍、研究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热潮。在这种背景下 , 开创了我国多个学科期刊的先河。1897 年我国最早的文理综合性文摘旬刊《集成报》在上海创刊,我国第一份农学专业报刊《农学报》在上海创刊,我国最早的数学期刊《算学报》在浙江温州创刊。一时科学学会林立 , 报刊迭出,气氛热烈。
随着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,最早接触西方科学文化的新式知识分子、青年学生以及大批海外留学生,出于对现状的不满与改革当时的政治、经济及科学技术的要求,纷纷成立社团,创办科技期刊,以求“科学报国”“实业救国”。
五四时期,受“民主”和“科学”思潮的影响,其间创办的现代科技期刊,既重视科技知识和应用技术的介绍 , 又注重科学思想及科学传播方式的探索。
中国近代科学奠基人之一任鸿隽创立的《科学》是这批期刊的代表,它不仅将国外科学技术系统地、及时地介绍给国民,还将西方科技期刊办刊模式介绍给中国的学会社团。
同同期《亚泉杂志》《中华医学杂志》《中国工程师学会会报》《观象丛报》等期刊从数理、医学、工程、气象等方面介绍了一些最新科学理沦、科学成果,在学科建设和人才教育培训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。
如《科学》发表了竺可祯的第一篇论文《中国的雨量及风暴说》及杨銓翻译的《爱因斯坦相对论》;《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》发表了詹天佑的《京张铁路工程纪略》;《中华医学杂志》发表了伍连德的《陆海军参用中西医论》;《观象丛报》发表了蒋炳然的《实用气象学》等。
1915 年 9 月 15 日,陈独秀主编,群益书社印行,有“中国新文化元典”之称的《青年》杂志在上海创刊。创刊伊始,《青年》便大量刊登评介西方文化的文章和外国文学译作,主张自由、科学与人权,倡导个人主义和个性解放。
1917 年,正是在这本期刊上,胡适以《文学改良刍议》一文首举文学革命的旗帜,自此《新青年》高举“民主”和“科学”两面大旗,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。
1918 年 11 月,李大钊在《新青年》第 5 卷第 5 号发表的介绍十月革命的两篇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。在随后的几期中,《新青年》系统、全面、深入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主要观点,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地上落地生根。
《新青年》鲜明的马克思主义色彩引起了共产国际的注意。1920 年,俄共 ( 布 ) 远东局派出代表来华,联系《新青年》建立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。
在陈独秀等《新青年》人的联络下,1921 年 7 月,中国在上海诞生,《新青年》也由此成为中国的正式机关刊物,对中国运动的兴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新文学初立之际,领袖一种文流或派别,成为不少文学青年的宏远抱负,而他们很快发现,要想以社团的身份在文坛立足,第一步是要创办一份属于“自己”的刊物,作为成员发表作品、立足文坛的保障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,文学社团林立、同人刊物如繁花竞相开放,几乎所有当时的文学流派都与期刊关系紧密,以至于我们在提到一个流派时,总能很自然地联想到一份与之几乎同名的期刊。
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为主的文学刊物《语丝》周刊诞生于 1924 年,由原《晨报副刊》编辑孙伏园携鲁迅、周作人等一批作家协力开办。此刊以“任性而谈,无所顾忌”(鲁迅语)为鲜明特点,对现代散文的成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1928 年,新月社主办的《新月》月刊创办于上海。由徐志摩、罗隆基、胡适、梁实秋等任编辑。该刊标举“健康”和“尊严”两大原则,宣言“要从恶浊的底里解放圣洁的泉源,要从时代的破烂里规复人生的尊严”,是民国诗刊的典型代表。
创刊于 1932 年的《论语》是“现代市民知识分子”一次成功的文化出演。在办刊理念上,创刊人林语堂秉持“近情适意”,充分显示出尊重读者、平等对话的姿态,以笔调闲适的小品文传达多元性的文化主张,启蒙市民文化品格的形成。
1926 年 2 月 15 日傍晚,大上海奥迪安电影院前霓虹闪烁,街头印刷厂的学徒手举着画报向来往的行人叫卖,
这本以手捧鲜花、笑靥迎人的电影明星胡蝶为封面的画报就是后来享誉海内外的《良友》创刊号。
《良友》画报由伍联德在上海创办后很快一纸风行,畅销海内外,成为华语世界无人不读,无处不在的代表性刊物。
《良友》的读者中既有社会名流,也有普通市民,以至当时就有评论称:“《良友》一册在手,学者专家不觉得浅薄,村夫妇孺也不嫌其高深。”《良友》既展示了中国政坛风云人物的英姿丰采,又勾描出一幅包罗万象的社会风情画卷,在那个动荡变幻的时代里,它曾出版《孙中山纪念特刊》、《北伐画史》、《日本侵略东北》、《九一八事变》、《抗日画史》等数十本特刊,用图文忠实地记录了震撼历史的瞬间。
以《良友》的诞生为标志,整个报刊界进入了“画报时代”。《北洋画报》、《联华画报》、《联合画报》、《大众》画报、《电通》画报等纷纷创刊。
这些画报从专题策划、内容编排、形式设计均采用新颖的形式,用先进的照相制版术印刷,从而突破了过去报刊的局限,成为民国时期文化与时尚的引领者,也成了世界了解当时中国的窗口。
随着电影在神州大地上兴起,电影类期刊应运而生。1922 年,中国第一本电影期刊《影戏杂志》由顾肯夫、陆洁、张光宇联合创办,在该刊在中国影坛影响深远。
《电影杂志》曾刊载戈公振的《影戏和新闻事业》等重要文章,还曾举办中国最早的电影评选活动 ;
《电通》半月画报由领导的左翼电影公司电通影片创办,因其鲜明的政治倾向被当局视为“赤色大本营”。
在国家和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之际,众多出版人“以笔从戎”,纷纷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,以笔为枪,以刊为弹,在特殊的战场上浴血奋战。
1935 年,邹韬奋在上海创办的《大众生活》,宣传抗日救国,上海“八一三”抗战爆发后又创办了《抵抗》《全民抗战》等。
1937 年 , 抗战爆发后,《良友》转变刊物风格,秉持“一切为抗战服务”的办刊理念 , 将时事新闻作为重点。
1938 年,茅盾在广州创办《文艺阵地》,宣称将“拥护抗战到底,巩固抗战的统一战线年,《八路军军政杂志》在延安创刊,以“坚持抗战国策,提高军队作战能力,研究抗战军队建设诸问题”为宗旨。
1942 年,《晋察冀画报》在河北平山创刊,以独特生动的艺术形式极大地鼓舞着抗日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。
1942 年,中、美、英三国在重庆的宣传机构联合创办《联合画报》,被誉为对敌展开攻心战之最有力的“纸弹”……
众多抗日报刊对鼓舞军民士气、建立全民族统一战线、打击日本侵略者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,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全民奋勇抗争、团结抗战的文献史证,真实、鲜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贡献。
新中国成立后 , 国家根据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实践的需要,不断调整新闻事业的定位,并提出新闻出版的指导方针和工作任务。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,期刊业蒸蒸日上,至 1956 年,全国共出版期刊 484 种,呈现出百花齐放景象,这其中又尤以《中国文学(英文版)》《中国科学》《中国工人》《中国画报(英文版)》为代表的“中国”题头杂志,
以《人民文学》《人民美术》《人民教育》《人民戏剧》《人民公安》为代表的“人民”题头杂志,
以《新体育》《新观察》《新建设》《新电影》为代表的“新”题头杂志三大阵列最为突出。以《新体育》《新观察》《新建设》《新电影》为代表的“新”题头杂志三大阵列最为突出。
《人民画报》《民族画报》《画报》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最具影响力的三大画报,它们用真实生动的摄影图片和文字,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发展和变化。
享有“新中国第一刊”美誉的《人民画报》创刊于 1950 年 7 月,该刊刊名由主席亲笔题写,创刊号封面上几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,身着黄色中山装的毛主席微笑挥手致意。画报采取了那个时代少见的彩色胶片和精美的全彩印刷,以大量的新闻图片详实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国庆大典、第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、第一个五四青年节、第一个六一国际儿童节等盛况,成为新中国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生活诸方面的生动见证,对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,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。
改革开放初期,思想开始解放,禁锢的心灵开始寻求人生真谛。《理论动态》开创了全党思想解放的先河,在“实践”的旗帜下,改革获得了理论正名 ;《中国青年》让广大青年在“人生大讨论”确定健康人生观、世界观 ;《人民文学》让读者在“呼唤科学春天”里热血沸腾。《中国科学》《新华文摘》等大批优秀学术期刊繁荣学术研究,培养现代化人才凝心聚力。
上世纪 80 年代,以《读者文摘》《青年文摘》《知音》《故事会》《演讲与口才》《女友》《家庭》《今古传奇》《南风窗》《少男少女》为代表的优秀期刊成为一个时代读者温暖记忆。
90 年代创刊的《三联生活周刊》《新周刊》《财经》《中国企业家》等新锐期刊,成为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,以敏锐姿态反馈新时代、新观念、新潮流。
借助与国外品牌期刊合作的优势着力打造的《世界时装之苑》《时尚》《瑞丽》等期刊站在国际时尚前沿引领生活新风尚。本世纪初期创办《意林》《格言》《关切》等期刊,强调励志和人文关怀成为深受读者喜爱的精神佳品。
1978 年全国出版 930 种期刊,总印数 7.62 亿册,到 2007 年全国共出版期刊 9468 种,总印数 30.41 亿册。期刊门类更加齐全,功能更完善,在国家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和人民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。
近年来,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对传统期刊业形成冲击,众多期刊发行量下降、广告额下滑。但在艰难的环境下,期刊阅读仍是群众文化生活的刚需,“全民阅读”活动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不断深化,传统期刊业也随之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期。近几年里,在生活、学术、艺术、教育领域仍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新期刊,为我国期刊界注入新活力。
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也成为期刊转型突破的新契机。2014 年 8 月 18 日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《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从国家层面对传媒业的发展进行顶层设计,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,也为传统期刊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新路。随后《三联生活周刊》“松果生活”、《党建》“党建 +”、《第一财经新》“DT 财经”等期刊媒体融合产品的优秀代表不断涌现,大量数字出版企业也积极推动期刊数字化转型,如超星“域出版”、龙源“杂志数字 ( 移动 ) 阅读客户端”、人大数媒“‘壹学者’移动学术科研一站式服务平台”等,乘着数字化的东风,我国期刊的呈现方式愈发多元。
我们相信 :期刊未来一定比我们想象的更美好、更神奇、更丰富多彩。(作者系中国期刊协会中国期刊年鉴杂志社常务副社长、主编,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收藏专业委员会委员。本文选自《出版人》杂志2016年1-12期“中国期刊记忆”专栏,刊录时作者略有改动)
编者按:近期,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成为舆论热点。相比尚不熟悉互联网的老人,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互联网应用操作的老年网民同样面临网络谣言、网络诈骗、虚假广告等陷阱,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远低于年轻网民。…
在现代社会数字化与智能化快速的提升的当下,老年人与互联网之间的“数字鸿沟”已成为必须逾越的课题。2020年底,工信部正式印发《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》。…